位於台中市五權路上的國立台灣美術館,今年展了個名為"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這是國美館在執行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計劃的目標下~
展現出對台灣美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
典藏展展於2024/3/23~2024/12/29展於展覽室301和301,302的走廊上~
展覽室302在第一階段是"修復展"~
第二階段則是於2024/9/7~2025/3/16展出,這次要介紹的"文化近用展"~
全人友善博物館是國美館致力推動的服務~
就是希望藉由文化近用,共融共學,讓身心障礙者,樂齡長者等弱勢族群一樣可以參與藝文活動~
國美館推動這條共融之路已十年,期望最終能常態性提供全人文化近用服務~
所以在"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裡~
策劃了以藝術資源的易讀傳譯與共融近用的"台灣美術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展~
這個展裡以收藏的日治時期到九0年代藝術家重要的人物畫為主~
而這個展覽除了典藏的人物畫,另外還有一條全人友善的共融展示軸線~
選出了八大子題區裡14幅人物畫,做了畫作口述影像與手語的影音服務視障及聽障朋友~
在文化近用中,視覺缺損的朋友是最弱勢的一群~
他們除了需要畫作的口述影像來理解和想像藝術品~
對於完全沒有過視覺經驗的先天全盲者還需要實際觸摸才能加深他們的理解~
尤其在2D平面的畫作描述,更加需要配合可觸摸的輔具來輔助~
像是許深州的"賞畫"裡,媽媽穿的旗袍表面有繁複浮凸的絲絨花紋~
輔具就把那浮凸的花紋做出來讓人觸摸,理解口述影像裡描述的意思~
或像是洪瑞麟的"火魂(礦工2)",畫作內容是礦坑裡爆炸的瞬間~
輔具做成一個立體的空間,隨著畫作口述影像的描述配合觸摸輔助來加深理解~
這個展區因全人文化近用延伸共融的設計,包括前述說的"畫作口述影像"~
觸摸輔具,手語傳譯及點字等近用資源,當然還考量到輪椅使用者所需的行動空間~
讓每一個族群都能盡興地親近體驗藝術作品~
展區最後的這個"創意遊戲區",讓我們來自由創作人物的姿態和表情~
桌面上有3張人的臉譜,上面用浮凸的線條呈現表情~
大家可以試試能不能靠著觸摸,從眉毛、嘴角等等細微的差異,來判斷這些臉譜上的表情~
當然也可以自己自由創作臉譜囉!!
還有這些可以隨意彎折四肢,擺姿勢的"小人兒"~
這個是先天全盲的朋友學習肢體展演、想像肢體動作的最佳輔具!!
最後這個打卡區,是把藝術家洪通的畫作"金聰船"局部的畫面放大,在打卡區裡錯落呈現~
大家可以拍照留念,洪通在這些色彩繽紛的線條和花紋之間,畫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臉孔~
牆上已有展示局部,有興趣的捧油們可以自己找找看柳~
台灣一直有在致力於文化平權上努力,對於影像藝術最弱勢的視覺缺損族群~
好的口述影像是他們最需要的,希望有一天台灣不論在影視,劇場舞台或是博物館上~
都可以長期常態的有全人文化近用的服務全台灣人!!
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台灣美術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302展覽室
時間:2024/9/7(六)~2025/3/16(日)